1.项目名称:昆曲
图片:
领域:表演艺术
列入时间:2001年被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8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名录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简介:昆曲艺术,又称“昆山腔”“昆腔”,20世纪后有“昆剧”之称。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牡丹亭》《长生殿》成为传统的保留剧目。昆曲表演用锣鼓、弦索及笛、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击乐器伴奏。昆曲的舞蹈动作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展映作品(可扫码观看对应的非遗作品):
昆曲-石小梅
昆曲-林媚媚
昆曲-侯少奎
昆曲-梁谷音
昆曲-蔡正仁
2.项目名称:古琴艺术
图片:
领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
列入时间:2003年被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8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名录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简介: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琴一直占据着一个重要地位,和中国的书画、诗歌以及文学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古琴是中国独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人们弹奏古琴往往不仅是为了演奏音乐,还和自娱自赏、冥思、个人修养以及挚友间的情感交流密不可分。
从早期的文学作品以及考古发现中,可以得知古琴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的演奏是高雅和身份的象征,因此它成了贵族和文人的精英艺术。实际上,古琴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因为它是中国文人所必需的素质修养“琴、棋、书、画”当中的一种,且位居其首。古琴艺术吸纳了大量优雅动听的曲调,演奏技法复杂而精妙,而且有着独特的记谱法,大量乐谱都是人们口头流传下来的。
古琴有七根弦、十三个徽,通过十种不同的拨弦方式,演奏者可以演奏出四个八度。古琴的演奏有三种基本技巧:散、按、泛。“散”是空弦发音,其声刚劲浑厚,常用于曲调中的骨干音;“泛”是以左手轻触徽位,发出轻盈虚飘的乐音(泛音),多弹奏华彩性曲调;“按”是左手按弦发音,移动按指可以改变有效弦长以达到改变音高的目的。同一个音高可以在不同弦、不同徽位用散、按、泛等不同方法奏出,音色富于变化。
展映作品(可扫码观看对应的非遗作品):
古琴艺术(梅庵琴派)-王永昌
古琴艺术(浙派)-郑云飞
古琴艺术(岭南派)-谢导秀
3.项目名称: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图片:
领域: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
列入时间:2005年被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8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名录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简介:“新疆维吾尔木卡姆”是流传于中国新疆维吾尔族各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在维吾尔人的特定文化语境中,“木卡姆”已经成为包容文学、音乐、舞蹈、说唱、戏剧乃至民族认同、宗教信仰等各种艺术成份和文化意义的词语。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地处古代丝绸之路的中心,多种宗教并存传播,东西方文化撞击交融,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新疆维吾尔木卡姆有着漫长的形成和发展历史。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中的歌唱内容,包含了哲人箴言、文人诗作、先知告诫、民间故事等,是反映维吾尔族人民生活和社会风貌的百科全书。歌曲体裁既有叙咏歌,又有叙事歌;演唱方式既有合唱,又有齐唱、独唱;唱词格律与押韵方式复杂多样。
载歌载舞,是维吾尔木卡姆最重要的特色。舞蹈技巧丰富多彩,集体舞的队形组合和步伐步态富于变化。
除维吾尔木卡姆的主要代表《十二木卡姆》外,还流传着《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
展映作品(可扫码观看对应的非遗作品):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刀郎木卡姆)-玉苏因·亚亚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十二木卡姆)-吐尼莎·萨拉依丁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哈密木卡姆)-艾赛提·莫合塔尔
4.项目名称:蒙古族长调民歌
图片:
领域: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列入时间:2005年被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8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联合申报情况:与蒙古国联合申报
名录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简介:我国北方辽阔草原上的蒙古族,创造了丰富灿烂的草原文化,其中最鲜艳的艺术之花,就是独具特色的长调民歌。作为与盛大庆典、节日仪式有关的表达方式,长调在蒙古族社会享有独特和受人推崇的地位。婚礼、乔迁新居、婴儿降生、马驹标记以及其他蒙古游牧民族的社交活动和宗教节庆仪式上,都能听到长调的演唱。在摔跤、射箭和马术比赛的狂欢运动会“那达慕”大会上,长调更不会缺席。
长调是抒情歌曲,由32种采用大量装饰音的旋律构成,它赞美美丽的草原、山川、河流,歌颂父母的爱情、亲密的友谊,表达人们对命运的思索,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纯真和善良。蒙古族长调大量使用装饰音和假声,悠长持续的流动性旋律包含着丰富的节奏变化,极为宽广的音域和即兴创作形式。上行旋律节奏缓慢稳定,下行旋律常常插入活泼的三音重复句式,这来自对草原生活步调的模仿。长调的演唱和创作与牧民的田园式生活方式紧密相连,这是蒙古族至今仍然广泛延续的生活方式。
长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13世纪以来的文学作品中已有记载。直至今日,长调仍保留着丰富的地域的风格。在中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牧民的社会和文化生活中,在表演和当代音乐创作中,长调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展映作品(可扫码观看对应的非遗作品):
蒙古族长调民歌-巴德玛
蒙古族长调民歌-额日格吉德玛
蒙古族长调民歌-扎格达苏荣
5.项目名称:羌年
图片:
领域: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列入时间:2009年列入
名录类型: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简介:羌年是中国羌族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祝活动。节日期间,羌族人民祭拜天神、祈祷繁荣,在释比的细心指引下,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举行庄严的祭山仪式,杀羊祭神。然后,村民们会在释比的带领下,跳皮鼓舞和萨朗舞。活动期间,释比吟唱羌族的传统史诗,人们则唱歌、喝酒,尽情欢乐。新年之夜,每个家庭的一家之主会主持祭拜仪式,献祭品和供品。
展映作品(可扫码观看对应的非遗作品):
羌年-王治升
6.项目名称: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图片:
领域:传统手工艺
列入时间:2009年列入
名录类型: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简介: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是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编梁”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木拱桥的建造工作由一名木匠师傅指挥,其他木匠操作来完成。木匠的建造工艺按照严格的程序,通过师傅对学徒的口传心授或是作为家族手艺而代代相传。这些家族在木拱桥的修造、维护和保护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传统工艺的载体,木拱桥既是传播工具,也是传播场所。它们是当地居民重要的聚集场所,人们在木拱桥上交流信息、开展娱乐活动、举行祭拜仪式,从而加深了感情,凸显了文化特征。
展映作品(可扫码观看对应的非遗作品):
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董直机
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郑多金
7.项目名称: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图片:
领域:传统手工艺
列入时间:2009年列入
名录类型: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简介: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中国海南省黎族妇女创造的一种纺织技艺,它集纺、染、织、绣于一体,用棉线、麻线和其他纤维等材料做衣服和其他日常用品。黎族妇女从小就从母亲那里学习扎染经纱布、双面绣、单面提花织等纺织技艺。母亲们通过口传心授,传授技能。黎族妇女仅凭自己的丰富想象力和对传统样式的了解来设计纺织图案。在没有书面语言的情况下,这些图案便成为黎族历史、文化传奇、宗教仪式、禁忌、信仰、传统和民俗的记录者。这些图案还对海南岛的五大方言进行了区分。黎锦是黎族重要的社交、文化场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一些宗教仪式和各种节日,特别是婚嫁场合。每逢这些重要日子,黎族妇女都会为自己设计服装。作为黎族文化的载体,黎锦的传统纺织技艺是黎族文化遗产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展映作品(可扫码观看对应的非遗作品):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容亚美
8.项目名称:中国剪纸
领域: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
列入时间:2009年列入
名录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简介:中国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识、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展映作品(可扫码观看对应的非遗作品):
剪纸(医巫闾山满族剪纸)-汪秀霞
剪纸(乐清细纹刻纸)-林邦栋
剪纸(医巫闾山满族剪纸)-赵志国
剪纸(丰宁满族剪纸)-张冬阁
剪纸(广东剪纸)-陈永才
剪纸(扬州剪纸)-张秀芳
剪纸(中阳剪纸)-王计汝
剪纸(庄河剪纸)-韩月琴
剪纸(滨州民间剪纸)-王德荣
9.项目名称:格萨(斯)尔
图片:
领域: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列入时间:2009年列入
名录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简介:《格萨(斯)尔》是关于藏族古代英雄格萨尔神圣业绩的宏大叙事。史诗讲述了格萨尔王为救护生灵而投身下界,率领岭国人民降伏妖魔、抑强扶弱、安置三界、完成人间使命,最后返回天国的英雄故事。凭借杰出艺人的说唱,史诗流传千年,主要流传于中国西部高原地带的广大牧区和农村。史诗全面反映了藏族以及其他相关族群关于自然万物的经验和知识,成为藏族等族群普通民众共享的精神财富,至今仍是藏族等各族群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的重要依据。
展映作品(可扫码观看对应的非遗作品):
格萨(斯)尔-吕日甫
格萨(斯)尔-罗布生
格萨(斯)尔-金巴扎木苏
10.项目名称:侗族大歌
图片:
领域: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
列入时间:2009年列入
名录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简介:侗族大歌是无伴奏、无指挥的侗族民间多声部民歌的总称。包括声音歌、叙事歌、童声歌、踩堂歌、拦路歌。“众低独高”是其传统的声部组合原则,优美和谐是其鲜明的艺术品格,歌师教歌、歌班唱歌是其全民性的传承方式。它所承载和传递的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人伦礼俗、智慧精髓等至关重要的文化信息。
展映作品(可扫码观看对应的非遗作品):
侗族大歌-潘萨银花
侗族大歌-吴品仙
侗族大歌-贾福英
11.项目名称:花儿
图片:
领域: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
列入时间:2009年列入
名录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简介:花儿产生于明代初年(公元1368年前后),是流传在中国西北部甘、青、宁三省(区)的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蒙古等民族中共创共享的民歌。因歌词中把女性比喻为花朵而得名。它用汉语演唱,音乐上受羌、藏、汉、土等民族传统音乐的影响。由于音乐特点、歌词格律和流传地区的不同,花儿被分为“河湟花儿”“洮岷花儿”和“六盘山花儿”3个大类。人们除了平常在田间劳动、山野放牧和旅途中即兴漫唱之外,每年还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自发举行规模盛大的民歌竞唱活动——“花儿会”,具有多民族文化交流与情感交融的特殊价值。
展映作品(可扫码观看对应的非遗作品):
花儿(松鸣岩花儿会)-马金山
花儿(莲花山花儿会)-汪莲莲
花儿(丹麻土族花儿会)-马明山
花儿(七里寺花儿会)-张英芝
12.项目名称:南音
图片:
领域:表演艺术
列入时间:2009年列入
名录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简介:南音是集唱、奏于一体的表演艺术,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南音用泉州方言演唱,主要以琵琶、洞箫、二弦、三弦、拍板等乐器演奏,以“乂工六思一”5个汉字符号记写乐曲。现存的3000余首古曲谱,保留了自晋(公元265年至420年)起至清(公元1644年至1911年)历代不同领域的曲目。音乐风格典雅细腻。其演唱形式、乐器形制、宫调旋律、曲目曲谱及记谱方式独特,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南音是相关社区广大民众珍爱的文化遗产。
展映作品(可扫码观看对应的非遗作品):
南音-苏统谋
13.项目名称:热贡艺术
图片:
领域:传统手工艺
列入时间:2009年列入
名录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简介:热贡艺术主要指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佛教造型艺术,是藏传佛教的重要艺术流派。发端于13世纪的热贡艺术,主要分布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流域的吴屯、年都乎、郭玛日、尕沙日等村落,其内容以佛教本生故事、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等为主。热贡艺术以其浓郁的宗教色彩和鲜明的地域特色,为信仰藏传佛教的各族僧俗群众所喜爱。它承载着热贡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是相关社区广大民众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映作品(可扫码观看对应的非遗作品):
热贡艺术-西合道
14.项目名称:中国蚕桑丝织技艺
领域: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
列入时间:2009年列入
名录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简介:蚕桑丝织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这一遗产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其间所用到的各种巧妙精到的工具和织机,以及由此生产出来的绚丽多彩的绫绢、纱罗、织锦和缂丝等丝绸产品,同时也包括这一过程中衍生出来的相关民俗活动。5000多年来,它对中国历史作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传统生产手工技艺和民俗活动至今仍流传于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的太湖流域(包括杭州、嘉兴、湖州和苏州等市)以及四川成都等地,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展映作品(可扫码观看对应的非遗作品):
宋锦织造技艺-钱小萍
蜀锦织造技艺-叶永洲
蚕丝织造技艺(双林绫绢织造技艺)-周康明
15.项目名称:藏戏
图片:
领域: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列入时间:2009年列入
名录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简介:藏戏是戴着面具、以歌舞演故事的藏族戏剧,形成于14世纪,流传于青藏高原。常演剧目为八大传统藏戏,内容大都是佛经中劝善惩恶的神话传说。藏戏原来流传于民间,由艺人口传心授,在广场或寺院中演出,后来建立了专业剧团,出现了舞台演出形式,这两种演出样式都为藏族群众认可和喜爱。藏戏承载着藏族文化的血脉,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是他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映作品(可扫码观看对应的非遗作品):
藏戏(日喀则迥巴)-朗杰次仁
藏戏(山南琼结卡卓扎西宾顿)-嘎玛次仁
藏戏(日喀则南木林湘巴)-次多